当前位置:2026年世界杯16强门票 >> 体育之城

彭祖首开武术文化先河

发布时间:2013-7-21

    远古时代大彭氏国的始祖彭祖,是创始中华武术文化的鼻祖——这是张士魁在编著《彭城武林》一书过程中。分析、研究、考证大量武术史料后得出的结论。

    彭祖早在4000多年前就在彭城发明了彭祖气功健身法———导引术。徐州师范大学教授张士魁先生经多年考证、研究出这一结论后,《气功与科学》杂志(1986年第一期)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气功源远觅始祖》。当年,笔者采访了张士魁先生,撰写了专题新闻《彭祖是气功鼻祖,彭城是气功发源地》。中国报刊报等国内多家媒体转载了这篇新闻。中国气功界的最高权威机构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在其会刊的头版显着位置刊登了这篇新闻。从此,这一定论在国内无可争议。这项重大的研究成果还证明,早在部落氏族从游牧进入定居公耕时代起,彭城(徐州市)就有了气功健身活动,首开中国武术气功之先河。

    彭祖发明气功导引术的时代,正是远古的夏商时期,气功导引术也正是中华武术形态的最早雏形。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的《刻意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彭祖以“导引行气”开我国气功之始的文字资料。庄子以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彭祖气功健身法”。许多出土的浮雕、壁画、画像石刻等历史遗存也都记载了彭祖年代先民习练气功导引术的图像。这就充分证明,“武术与中华民族的古代哲学、军事学、教育学、医学、美学以及丰富多彩的健身术或相互关联,或渗透其间”(《中国武术史》)。

    彭祖创始的气功导引术,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中国古代健身术。它把静功(呼吸运动)与动功(躯体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大彭氏国先民健身强体的有效体育活动。我国台湾省学者陈鼓应先生为《刻意篇》作注释时就曾写道:“(导引术)这是一种健身操,形容动作如熊吊颈,如鸟舒展”。这种“健身操”,正是中华武术的最初形态。几千年来,彭祖的导引功法对人们祛病延年、强身健体具有很大的功效。后世的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武术功法和套路,都是由此演变发展而来的。

    由此看来,彭祖的气功导引术,无可非议的是中国武术的雏形,是武术气功的奠基石。

    彭祖气功导引术,作为古代有效的防身健身术,它正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源头。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完整的具有文化内涵的防身健身术,可以说直到明清时代才完成了这种转换,其标志就是内家拳派的形成。

    最早提出内家拳概念的是明清之际黄宗羲所着《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立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内家拳派的典型代表———太极拳,正是讲究修炼内气,注重吐纳、导引。它“总结了前人各种养生术的精华,结合阴阳之理,把螺旋缠丝运动融于清静之中,把清静化于螺旋缠丝之内。这种动与静的巧妙结合,产生了内气与外形、思维与动作、快与慢、开与放、分与合等动作意气的相互协调,从而在思想上得以安逸,从形体器官上得以锻炼,元气得生,宗气得充,精气得保,收到祛病健身、技击防身的双重效果(陈正雷着《陈氏太极拳剑刀》)。

    彭祖的气功导引术所首创的“吐故纳新”的内气修炼功法,正是太极拳“内外兼修”的最早基础。后人整理的《彭祖导引功法》中,就归纳了10种功法。各种功法皆可对症施治,有益于人们健身强体。

    中国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元末明初,内家拳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武术的成熟,并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元末明初的武当道士张三丰,明末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陆王廷,明末内家拳名家王征南,都是发展中国武术文化的先躯人物。他们早年正是汲取了彭祖气功导引术的营养,才逐步孕育内家拳的文化内涵的。

    明末清初,内家拳派的代表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迅速发展,已形成了文化特征极强的拳谱。内家拳各派的拳谱既有歌诀、字诀、要言,又有相配的图谱,还大量移植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阐述本拳种的拳理。至清代,武术理论得以发展,一些以哲理解释拳理的拳种理论基本形成,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使武术文化从彭祖时代的原始、蒙昧状态,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武术之树的繁衍茂盛,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

    综上所述,今天我们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文化,岂能忘记早在4000多年前就发明了武术气功导引术的鼻祖———彭祖的功德呢?而彭祖的武术文化,也是璀璨的彭祖文化长河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