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88bet金博宝注册 >> 人文徐州

辛亥风云中的徐州:山雨欲来风满楼

发布时间:2013-7-21

    清朝末年,朝廷腐败,对外屈膝,对内镇压,社会动荡。  

    徐州,在辛亥革命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1912年,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役。徐州光复了,清廷退位了;在讨袁的二次革命中,徐州又是首战之地。 

    1911年山雨欲来 

    农村起事 

    进入1911年,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徐州地区尤为如此。辛亥年,徐州地区的社会情况如何?我们从江苏巡抚程德全的《抚吴文牍》里可以得知一二。《抚吴文牍》是程德全根据江苏各地的禀报发出的批复电文,其中有关徐州地区的电文,我们摘取几则,可以从反面看出徐州光复前夕群众的反清斗争。 

    农历2月15日(3月15日):丰县唐占书、魏二游勇为盗,结伙42人,执持洋炮、快炮,穿假号衣,肆劫事主李安宇等家,并出入丰泰盐店得赃;复敢放枪拒毙练董,实与土匪啸聚山泽,拒敌官兵无异; 

    农历3月6日(4月4日)沛县李玉昌、郭汝芳本系会匪游勇,因投土匪起事未成,迭次抢劫,杀毙事主王凌霄等四命,临拿拒敌官兵; 

    农历3月16日(4月14日)徐州铜山盗犯刘大娃等,又萧县盗犯谢文春、蒋安邦,均系会匪游勇,迭劫得赃,杀毙事主,拒敌官兵凶暴众著等情; 

    农历闰6月18日(8月12日)杆首商永兴,系游勇,与陈洙等匪合伙,焚劫砀、沛、丰、铜山等县学堂即事主等家,并拒敌戕勇多案。又杆匪杜水牛、孙虎,强劫萧县王家; 

    农历10月19日(公历12月9日),庞三杰攻打丰县城。夜间信号枪声一响,曹铁匠砸开西关城门铁锁,庞三杰、王金妮率部蜂拥而入,县知事逃走。头缠红巾,腰系绿绸,背道荷枪的起义军在街上巡逻,高喊:百姓要安业,不准抢劫,县衙前立起大旗:替天行道; 

    对于这些情况,当时徐州有位韩席筹先生这样分析:自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徐属人民亦闻风而动,各县农民武装部队遍地皆是,多者一二千人,少者数十人。但缺乏统一领导,致呈现散漫混乱现象。在反动统治阶级看来,以为这些部队志在推动官府,所以概名之为土匪。其实分析起来,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富有革命性的;但也有极少数份子乘机而起,借以攫夺权利,从中篡夺革命果实;也有纠集地方坏人抢劫农民的牲畜、衣物、食粮,因而四乡农村呈现混乱状态。 

    响应革命 

    10月10日(农历8月16日),武昌起义,震惊全国,群情振奋。徐州最早记载这次革命的,是民国9年出版的《沛县志》,该志记录:“秋八月,武昌起义,南京不守,变兵至徐州纠合土匪,盘踞沛境,焚劫掳掠,乡里成墟。” 

    徐州在1905年后,铜山、丰县、睢宁、邳县等地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留学日本,接受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他们闻道武昌起义的消息,按捺不住激情,铜山的同盟会员周仲穆、韩志正、梁中枢等人在县城更为活跃,发动人宣讲武昌起义的意义,编写歌谣传唱:“八月十九武昌城,起了革命军,黄兴总司令,革命政府建立了,全国上下齐欢腾。”大造革命舆论,唤起民众。 

    丰县的同盟会员李为楷、孙绍祖、丁景文、刘清溪响应辛亥革命,在丰县起义,并赴南京与革命军政府联系;10月31日,睢宁新学人士魏振武、张署时、傅蕴斋、王玉树等,在睢城、高作等地宣传武昌起义,支持推翻满清政府;王庄乡(今属新沂)兴中会会员吴昌玉、徐品藻、吴希真聚众起义。 

    清江兵变 

    11月,驻清江的清军第十三混成协(旅),受武昌起义的影响,民族观念增强,准备起义。该协协统铜山人徐占凤,因对清的卖国政策不满,被清江道台廖升平告发解职被禁。徐部将士多系徐属各县人,对此大为不满,于11月发生兵变,杀了廖升平,救了徐占凤。徐占凤即返回故里铜山。原十三协大部分兵士全副武装来徐投奔徐占凤。此即颇有影响的“清江兵变”。 

    根据有关史料,这次清江兵变的发生,是徐州丰县同盟会员策动的。丰县的一份资料说:刘宝山(1881-1917),丰县城西关外人,劳动人民家庭出身;黄子祥(?-1917),丰县城关郭楼人,早年应童子试不中,与刘宝山一起赴南京,在清军兵营当兵时加入同盟会。后一同在清江清军十三协任下级士官。武昌起义后,刘宝山、黄子祥、邵云湘一起策动十三协哗变。后同返回丰县,参加庞三杰破城之役。 

    清江兵变成功的意义,并不仅仅是瓦解了清军力量,它所产生的影响很大,这既是动摇了清军的阵营,对南京等地的光复减少了压力;也显示了徐州同盟会员参与武装斗争的能力和机智,是徐州人对辛亥革命的重要贡献。 

    酝酿独立 

    随着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各地宣布“独立”、“光复”革命形势的影响,徐州的革命党人同样在酝酿推翻封建制度、成立新政府。12月3日,徐州同盟会会员韩元方、王少华等,在文庙自治研究所召集地方各界知名人士商讨革命事。 

    他们开会的地点是在文庙,就是今天的二中,这是徐州辛亥革命的首义的地方,是重要的革命遗址。文庙里有个明伦堂,铜山县自治研究所就设在这里。光绪32年王少华去南京省自治讲习所学习,接受革命新思想影响,成为徐州地区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所以铜山县自治研究所由王少华负责。他召集各界代表会议,商讨铜山独立事宜。决定成立“铜山县军政府”,段书云为政务总长,林开谟为民政长,徐占凤为军政长,张佐卿为财政长,交际长王少华。交际长如同宣传部长、联络部长。 

    王少华召开的这次会议,非常重要,非一时半时了得,王少华等拟好宣布独立的电文,也非一时半时了得。所以我们推测,商讨会议结束,段书云等与会人员大都散回,只留下王少华等人拟稿。恰在此际,段书云等人离开文庙得知张勋部队已到、或将到徐州车站,他们准备去车站拜见迎接;也恰在此际,王少华电报稿拟好,准备去电报局发报。 

    文庙在彭城路北首,铜山县电报局在彭城路的南首,王少华走到半路遇到电报局译电员王鸿甲,得知张勋已于午间到达徐州车站,段书云等已前往车站叩见。在这个消息令王少华极为震惊,既是震惊段书云等人的冒然举动,也震惊于张勋来的这么快,张勋既然到达徐州,王少华再三考虑,电报便没有拍发。 

    张勋一进徐州 

    据说,张勋在徐州车站接见段书云等人,他自然知道徐州的军事位置,也担心此地“匪乱”,故认真询问徐州治安情况,如果“匪乱”严重,他哪里敢下车;偏偏听到段书云禀告的是徐州“安靖”,平安无事。所以决定下车,入驻徐州城。 

    其实,在张勋从南京逃脱沿铁路北上时,同盟会员周祥骏还在南京,他预料到张勋会路过徐州,徐州乃军事要地,应该抵御张勋,或组织兵力冲击他,让他在徐州不要停留,更不能让他占据徐州,他发电报给韩志正等人,可惜,电报到达时,张勋已经是入驻徐州了,比王少华行动更晚了一步。这就是张勋一进徐州。 

    张勋原来是在据守南京时,被江浙联军包围,妄图求和,江浙联军林述庆谓胜负既分,言降则可,言和则不可。张勋所部一律缴械,所掠公款八十余万全部缴出。明午12时如无满意之答复,立用重炮轰城。张勋不肯答应,入夜收拾残兵,趁夜色由南门渡江仓皇出逃,现在来到徐州。徐州城,地处南京北京中间,远近适中,控制裕如。张勋决意要在此精心经营。 

    旧历10月15日,张勋抵徐州下车后,即张贴“安民布告”,有人回忆布告内容大略是:“奉命旋师,来徐平匪,本军军纪严明,沿途所经,秋毫无犯。仰尔商民人等各安生业,勿得轻信谣言,妄滋事端。如有等事,一经查出,定即安律治罚,勿谓言之不预也。”这自然是欺骗。对于革命党人,张勋则威吓说:“徐州不独立则已,如独立我将以大炮从事。”遂在城南之泰山、云龙山、城东南之两山口,城东北之子房山,城北之九里山等处,均设炮台。 

    张勋初到徐州,兵力只有二千多人,遂将徐占凤的“徐防新军”七千余人编入“江防军”,又新招土匪二千余人并入,为一万多人马。袁世凯从山东增派第五镇的一个标(团)来徐,并拨发新式过山炮、机关炮,以对抗南京革命军。 

    1912年天下易家 

    元旦,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克强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当天晚上,姚雨平率领北伐军中的同盟会员多人到总统府祝贺,孙中山先生神采奕奕,亲切地同大家握手交谈,并致慰问。即日宣布废除宣统年号,颁行新历。中华民国成立,但是战争正在进行。革命军一路北上,直指徐州。 

    1912年是个灾荒年,严重的饥荒蔓延苏北地区,战争、抢掠、灾荒和瘟疫仿佛四个天降的恶魔践踏了整个苏北地区,到处是腐烂的尸体和瘦骨嶙峋的百姓。美国传教士们忙着救济,徐州每天有6000名百姓得到一顿热饭。但是第二天发现有7具尸体横在街上。 

    徐州光复

    1912年2月7日(农历辛亥年腊月20日),在革命形势影响下,打入张勋驻徐洋枪队的同盟会会员(一说为崔道平)策动兵变,士兵进逼到张勋驻扎的道衙和察院。2月10日,张勋部经过和革命军交战后,节节失利,遂派代表乞和。双方代表于2月10日在符离集车站谈判,革命军要求清军退出徐州以外一百里,张勋没有答应,未能达成协议,革命军遂分三路进攻徐州。中路为粤军,司令为林震,沿津浦路北上;右路为浦军,司令是葛应龙;左路是淮泗讨虏军,司令为陈干。经丁家围子、濉溪、萧县至徐州。11日(农历辛亥年腊月24日)北伐军前锋已经进至三堡车站。张勋闻讯连夜弃城北逃,部下哗变,乘机抢劫。 

    2月13日,韩志正、王少华等邀集铜山县各界爱国人士在铜山县商务会(今市政府地址)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迎接革命军事宜。会议一致推举韩志正、王少华、王锐生为代表前往三堡迎接。出发前,王少华另有要事不能前往,便由韩志正、王锐生前往欢迎。韩志正曾在《辛卯六十年感旧诗》明确记载此事:“辛亥革命兴,徐被兵劫,土匪四集,予与王君锐生往迎南军郑司令为成先到,兵去匪逃,地方乃安。” 

    13日深夜子时,韩志正、王锐生由城西门出发,步行至三堡,会见了浦军司令郑为成,汇报有关军事情报,自告奋勇作向导。浦军当即决定继续北上,在韩志正带领下,浦军前哨部队方振武顺利到达十里堡,进而又连夜插进徐州。里应外合,枪声四起,张勋未敢抵抗,逃至柳泉。 

    徐州光复时间,说法不一,有资料说,14日晨,浦军主力抵达徐州。张勋部在革命军围攻下,狼狈北窜,革命军下令进攻徐州,17日攻下,并追敌至韩庄。 

    17日,这天是辛亥年除夕,辛亥革命军入城。冷?率浦军首先入城,淮军军长陈干、广军军长林震率部陆续抵达徐州。清徐州官吏逃逸,徐州宣布光复。 

    革命军入城,受到徐州百姓的热烈欢迎。“五色旗鲜明,锣鼓咚咚,气概威武,势不可挡。民众亦有自动列队欢迎”的。这已经是一百年前徐州人庆祝民国成立、徐州光复的难得一见的情景了。 

    17日,革命军攻占徐州后,本打算继续北上进攻。但徐州光复,威震齐鲁,直指京津,2月12日,辛亥年腊月25日,清廷被迫宣布退位,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结束,南北达成“共和”,革命军便停止北上。徐州一役,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徐州光复,促成了清朝的垮台,帝制的解体。